- 索引号: 11370100MB28678636/2023-00260 组配分类: 专家解读
- 成文日期: 2023-11-29 发布日期: 2023-11-29
- 发布机构: 济南市大数据局
- 标题: 专家解读:数字济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《关于促进济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质提速的实施意见(2023—2025年)》
- 发文字号:
郑晓势,男,山东省人大办公厅综合保障中心二级研究员
研究成果:先后主持完成国际合作重大专项1项、国家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、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、山东省软件发展基金项目1项等。其中博士基金项目“网上在线式多媒体数字水印技术研究”鉴定结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曾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(首位)、三等奖2项(1项首位)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、实用新型专利1项。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其中EI索引15篇。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。
近日,我们有请到山东省人大办公厅综合保障中心二级研究员郑晓势就《关于促进济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质提速的实施意见(2023—2025年)》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。
1、问: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特点是什么?
“新型智慧城市”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、城市治理高效有序、数据开放共融共享、经济发展绿色开源、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,通过体系规划、信息主导、改革创新,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、迭代演进,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。在发展过程中,有以下特点:
一是信息化智能化。新型智慧城市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,将城市各类信息与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,实现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。通过传感器、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,可以对城市的交通、环境、能源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,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
二是数据驱动决策。新型智慧城市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城市管理和决策支持,通过对城市各项数据进行收集、分析和预测,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运行状况,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依据,支持决策制定和规划布局。
三是产业融合创新。新型智慧城市将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、金融业、文化创意业等各类产业融合,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。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,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,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新力。
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。新型智慧城市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,将经济、社会和环境三大要素进行协调发展。通过智能化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,实现城市的能源节约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,为城市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
2、问: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?
目前,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技术导向,注重建设全面转向成效导向,突出运营阶段,技术架构和业务板块相对固化而成熟。解决好政府与市场、全面与聚焦、应用与创新的关系,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注点和发展方向。
一是将加大人工智能的应用。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新型智慧城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包括智能交通、智能安防、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,可以实现城市设施的智能化管理、搭建垃圾分类识别平台等,提高城市管理和生活质量
二是将全面普及物联网的应用。物联网技术将在新型智慧城市中普及应用,各类设备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和智能联动,实现城市设施的智能控制和监测。例如智能家居、智能停车系统等都将成为城市生活的常态。
三是将深化5G 网络的应用。5G 网络的快速建设将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更为强大的信息通信支持,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。5G 网络的高速度、低延迟将为城市的智能化设施提供更为可靠的通信支持。
四是将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城市服务。新型智慧城市将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模式,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各类需求。例如通过智能化管理、共享经济、智慧医疗等方式提升城市的服务水平,改善市民的生活体验。
五是生态将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。未来的智慧城市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,通过绿色智慧城市建设,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。例如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、建设智慧园区、打造智慧生态圈等。
3、问:如何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落到实处?
答:一分部署,九分落实。要更好的建设新型智慧城市,必须按照系统集成、协同高效的改革要求,做到“两坚持两突出”,加大工作推进力度,努力先行先试, 不断深化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。
一是坚持以人为本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,牢牢把握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目的,围绕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,聚焦城市治理和社会民生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深入剖析城市发展的痛点、难点、热点问题,把脉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、方向和具体任务,打造“宜居、宜业、宜游”和“善感知、有温度、会呼吸”新型智慧城市。
二是坚持需求导向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满足有效需求,加大应用场景拉动的力度,推动试点示范,持续深化拓展提升智慧城市建设。一要做到精准需求的“善感知”。深入广泛细致做好需求调研,强化问题导向,问需于城市发展需要。二要做到智慧应用的“有温度”。 要以提高受众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评价标准,加大培育推广一批好用、管用、爱用的试点示范项目,高水平高质量带动智慧项目建设。三要做到城市运转的“会呼吸”。要以评促建,动态优化、不断完善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,让智慧城市建设有序、高质高效地新陈代谢,让城市真正成为“善感知、有温度、会呼吸”的有机生命体。
三是突出产业促进。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是信息智慧产业赋能城市治理的过程,要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,加快探索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,通过市场化、社会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,综合考虑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,形成场景应用、产业提升、城市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,持续通过产业能级提升促进城市发展能级提升。
(四)突出共建共享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其需求的泛在化、多样性,必然要求产业和技术供给的多样和多元,共建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,要推动政企合作、产业协作、成果共享。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,强化政策支持、规范建设标准、统筹调控资源。二是强化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,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,探索协同高效、互利共赢、共建共享的建设与运营模式。三是在运营机制上,要坚持政府主导、市场主体,市场化运作,优化资源配置,借智借力发展,坚持高点定位、超前谋划、快干实干,创新发展,始终走在时代前列。